中国早期胃癌诊治率不足10%我国现状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隐匿性强,约七成患者确诊即为中晚期。根据最新发布的《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目前中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超过42万例。然而,中国并非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胃癌发病率为22.7/10万,而这一数据在韩国达到41.8/10万,也就是说韩国胃癌发病率几乎是中国的一倍。尽管如此,韩国胃癌死亡率却仅为13.0/10万,比中国的17.9/10万减少近三成。
(温馨提示:请在WiFi下观看)
我国早期胃癌诊治率不足一成
中国胃癌发病人数占全球一半
北京胃癌发病逐年攀升触发警戒线针对这一差距,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季加孚表示,受人种遗传基因、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复杂因素影响,中国、日本、韩国都是胃癌高发国家,而之所以在生存率上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胃癌在早期诊治方面存在巨大缺失,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极大地增加了治疗难度和生命风险。
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然而目前中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却不足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
胃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胃癌的发病较为隐匿,近半数早期胃癌病人没有临床症状,仅部分有轻度消化不良等症状,如上腹隐痛不适、轻微饱胀、疼痛、恶心等。唯有胃镜检查是最好的筛查方法。
遗传是胃癌高危因素之一在胃癌的高危因素中,遗传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这个家族2—3代里有人得过肿瘤,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包括胃癌、食管癌、胆道系统肿瘤、肠道肿瘤等,那你将来可能患胃癌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如果这个家族有超过两个人得过胃癌,那么其他族人的患病几率就会高几十倍以上。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有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的人,患胃癌的几率也比正常人高很多。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又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那就更高危了。抽烟、喝酒的人也要警惕,并不是说喝酒的人只是肝癌高危人群,或者抽烟的人是肺癌高危人群,抽烟、饮酒与很多肿瘤的发生都密切相关,包括胃癌。
另外就是饮食习惯,比如喜欢吃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特别是没腌透的食品,其中亚硝酸盐含量比较高,是明确的致癌物质。还有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长期喜欢吃烫、胃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吃霉变的食物,被污染的食物,包括水源污染、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等,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慢性损伤,反反复复修复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变异,产生肿瘤。
日本是胃癌高发国。它的蔬菜比肉还贵,很多蔬菜是油炸的或者腌制保存的,高盐饮食加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都致使其胃癌居高不下。但日本人二代移民到西方国家以后,研究人员就发现他们的胃癌发病率下降了,所以说胃癌的发生跟饮食习惯还是有关系的。
早诊、早筛降低胃癌死亡率势在必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沈琳说道:80%的胃癌患者没有早期症状,但根据临床经验,我们归纳了一些胃癌的早期信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惕。40岁以上的男性(嗜烟酒者应放宽到35岁);有家族史、慢性胃病史,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稍有上腹部不适,应予筛查;多年前做过胃部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近期又发生消化不良、上腹疼痛、呕吐、黑便、健康状况减退者,医院做胃镜检查。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如果胃癌仅限于胃壁黏膜层,5年生存率可达95%。因此早检查、早治疗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最关键手段。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因此,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
筛查方法1.胃泌素17(gastrin-17,G-17):
血清C-17检测可以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血清G-17水平取决于胃内酸度及胃窦部G细胞数量。因此,高胃酸以及胃窦部萎缩患者的空腹血清G-17浓度较低。与血清PC检测相结合,血清G-17浓度检测可以诊断胃窦(G-17水平降低)或仅局限于胃体(G-17水平升高)的萎缩性胃炎。因此,建议联合检测血清C-17、PCI、PGI/PGⅡ比值及HPylori抗体,以增加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及程度的准确性。
2.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
PGI浓度和(或)PGI/PGⅡ比值下降对于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使用PGI浓度≤70ug/L且PGI/PGⅡ≤3.0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国内高发区胃癌筛查采用PGI浓度≤70ug/L且PCI/PGⅡ≤7.0。根据血清PG检测和HPylori抗体检测结果可以有效对患者的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步检查策略。
根据胃癌风险分级,A级:PG(-)、HPylori(-)患者可不行内镜检查;B级:PC(-)、HPylori(+)患者至少每3年行1次内镜检查;C级:PG(+)、HPylori(+)患者至少每2年行1次内镜检查;D级:PG(+)、HPylon:(-)患者应每年行1次内镜检查。但需要注意的是当萎缩仅局限于胃窦时,PGI及PGI/PGⅡ比值正常。血清PC水平在短时间内较为稳定,可每5年左右重复进行检测。本部分检测不针对胃食管交界癌(贲门癌)。
3.上消化道钡餐:
日本自年起应用X线钡餐检查进行胃癌筛查。最初检查应用8组小X光片,如有异常再进行更详细的11组X光片检查。如果X线钡餐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如胃腔直径减小、狭窄、变形、僵硬、压迹、龛影、充盈缺损、黏膜褶皱变化等则行进一步内镜检查。
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检查已基本取代X线钡餐检查,成为最常用的胃癌检查手段。在我国,医院实际情况,也可酌情考虑使用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进行筛查。
4.内镜筛查:
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尤其是对平坦型和非溃疡性胃癌的检出率高于X线钡餐等方法。然而内镜检查依赖设备和内镜医师资源,并且内镜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痛苦,患者接受程度较差,即使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也尚未采用内镜进行大规模胃癌筛查。因此,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下精查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
相关阅读回复关键词即可收到讯息:、Francesco博士阐述GASTROPANEL胃黏膜血清学检测在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关键词:“”或“胃蛋白酶原检测”)、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关键词:“”、“胃癌早筛共识”或“胃癌筛查”)(来源:新浪健康综合中国新闻网、生命时报报道)
Tips:发送“”、“胃癌早筛”至本平台即可收到此条消息,更多精彩内容陆续添加中,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uihongjidian.com/wajs/wajs/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