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胃癌的检查与诊断方法

中晚期胃癌常具有胃癌典型表现,内镜诊断不难。隆起型的病变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呈菜花或菊花状。

国内纤维胃镜医院,使胃癌的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中晚期胃癌的胃镜诊断并不困难,而对病变仅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的诊断则并不容易。早期胃医院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早期胃癌占胃癌病例总数的构成比,高者可达18.0%,低者只有1.2%~2.7%,平均仅10%左右。由于胃癌早期常无特异的症状,为了提高早期检出率,应适当放宽胃镜检查的指征,并熟悉早期胃癌的胃镜下特征。

多发于幽门前区、贲门附近及胃体上部的后壁部分。黏膜呈息肉状隆起,表面凹凸不平、红色或有糜烂,与周围正常胃黏膜常无明确的分界。

病变略突起或低于周围黏膜,其主要特点是周围黏膜色泽的变化及粗糙不整的颗粒感。病变部的黏膜可呈局限性或较广泛的发红、变色或褪色,该型肉眼诊断一般较困难。

好发于幽门前区、胃窦大弯侧及贲门部。凹陷区与周围正常黏膜有明显的分界,病变部黏膜皱襞呈不规则的凹凸不平,失去正常黏膜的光泽,而有异常发红或褪色等色泽变化,且常有污秽的渗出物或出血点,向凹陷区聚集的黏膜可骤然变细或不规则的增粗甚或突然中断,其边缘黏膜常有结节状不整齐的颗粒。

由于胃镜肉眼检查对表浅型胃癌的诊断率不高,仅70%左右。所以必须借助活组织检查或细胞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而正确的取材部位及熟练的操作技术则是活检成功与否的关键。国内各单位的报道差异较大,活检阳性率在30%~94.4%之间,总的活检阳性率为82.96%。

除以上三型之外,一种特殊类型的早期胃癌;胃炎样早期胃癌(Gastritis-liketypeofEGC)的临床报道日见增多,回顾性资料表明这是一种快速生长型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退色、充血性改变及黏膜不平整。常规内镜下仔细观察有时也难以确定诊断,因此提高内镜下对此型病灶的识别能力及正确的活检取材对及时诊断十分重要。

具有图像分辨力高,可供多人同时观察,资料贮存输出方便等优点,有些还具有数字检影装置,有放大、对比增强、负成像、伪着色、边缘增强等功能,更可借图像分析系统而测定病变的大小及色泽。目前,国内电子医院普及。

超声胃镜是在纤维胃镜前端装上微型超声探头,在胃腔内进行超声检查,既可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肠黏膜,又可利用超声探查胃肠壁结构及邻近器官,因此扩大了胃镜的诊断功能和范围,同时由于胃肠腔内进行超声扫描,明显缩短了超声探头与靶器官间的距离,避免了腹壁脂肪、肠腔气体及骨骼系统对超声波的影响干扰,从而显著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分辨率和准确性。医院已装备超声胃镜。

使用方法:术前准备和检查方法与普通胃镜相同,当达到探查的部位后,须向胃内注射无气水,或在探头处装以橡皮囊,向囊内注入无气水,使囊紧贴食管、胃壁和肠壁,进行超声检查,以免在空气中超声波被吸收被大量衰减。

超声胃镜可将胃壁分为五层: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浆膜界面层。早期胃癌的声像图因不同类型而异,平坦型胃癌黏膜增厚,呈低回声区,凹陷型癌黏膜层有部分缺损,可侵及黏膜下层。进展期胃癌可借五层回声带的不同改变,有助于判别胃癌的浸润深度,有时甚至可发现胃腔外呈圆形强回声团块的转移淋巴结。

超声胃镜对浸润型胃癌的诊断、浸润深度及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方面有重要意义,借此确定胃癌的临床分期较体表超声和CT更具优越性。此外,对黏膜下肿瘤具有重要诊断意义。日本Yasuda报道例胃癌,超声胃镜显示的深度与手术后组织学检查符合率为79.6%,其中早期胃癌为84.9%,局部淋巴结检出率为55.8%,但对溃疡型病变的判断及良恶性平滑肌瘤的鉴别尚有困难。美国Karpen应用超声胃镜作胃癌的TNM分期,发现T3型胃癌外科术后复发的危险性很大。医院报告8例早期胃癌,判断完全准确2例,基本准确3例,失误3例。失误的3例中有2例为溃疡癌变,认为超声胃镜对早期胃癌的判断优于胃镜,但难以区分低回声灶是炎症、纤维化抑或肿瘤。

色素胃镜是在普通胃镜检查的同时向可疑病变处喷洒染料,利用某些染料对组织的染色,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楚,以提高胃镜下识别癌灶的能力,减少活检取材的盲目性,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亦有助于确定手术的切除范围。该技术对胃炎样早期胃癌的诊断有很大价值。Tatsuta等报道56例小胃癌,常规胃镜诊断阳性率仅25%,而使用亚甲蓝-刚果红染色法诊断阳性率则提高到75%。目前常用方法有两种:

先服用黏液清除剂以清除胃内黏液,通过胃镜活检孔道插入塑料管,将0.5%~0.7%亚甲蓝直接喷洒到要观察的胃黏膜上,2min后用蒸馏水冲洗去染液,即可进行观察,病变黏膜被染着色。此法多用于观察胃黏膜的肠化病灶或十二指肠黏膜。

将黏液清除剂和~mg美蓝胶囊同时服用,30min内让病人转动体位,充分活动1.0~1.5h,使溶液接触整个胃黏膜表面,然后进行胃镜检查,观察黏膜着色情况,并在着色区取活检。此法用于胃癌的检查。

可放大35倍,常用于观察胃黏膜陷窝的各种改变。用此镜可将胃小凹形态分为A(小颗粒型)、B(断线型)、C(连续线样沟)、D(圆形网状沟)、混合型AB、BC及CD等7型。胃黏膜微细形态在不同疾病中表现不一,正常胃底黏膜为A型,萎缩性胃炎时变为B及C型。正常幽门部黏膜呈细C型,萎缩时变为粗C型。高分化胃癌呈特征性的C型,而低分化胃癌表面高低不平,小凹缺失。D型提示过去曾有黏膜破坏及再生,多见于糜烂及溃疡瘢痕。增生性息肉呈柔软肿胀外观,黏膜结构无变化。

朱世杰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无痛疗法专家团之一

医院特聘肿瘤会诊专家

中医院肿瘤科主任

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医师

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医药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擅长治疗

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肾癌、神经内分泌癌等肿瘤的综合治疗,擅长应用中药配合放化疗提高肿瘤的临床疗效,注重中医辨体质论治,减少癌症的复发与转移。另外在应用中医经方治疗癌性疼痛、放射性肺炎、癌性发热等各类肿瘤并发症方面也有较好疗效。

会诊详情

会诊时间:每周二下午、周日全天

医院:医院

长按或扫描







































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
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uihongjidian.com/wawq/8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