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v1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脉应该很沉很紧在里面,结果摸到病人脉是浮大的,病人的真阳要脱了,元气已经快没有了,一般来说,到了这种情况都已经不能睡觉了,坐着等死。这是阴阳分隔的现象,这里条文说不可下,但是不得已的时候,还是要下,必须跟病人与家属说明清楚情况。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烦躁者,就是胸阳脱了,阳离开身体的时候,阴阳相隔,阳在头上面,阴一直在下面,烦躁到不但晚上睡不着,到后来死前一个星期,眼睛都闭不起来,还在喘,这都是癌证末期了。这里的烦躁,可以用茯苓四逆汤来救逆。

尤在泾曰:「结胸证」悉具,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及不大便,舌燥而渴,日哺潮热,还有一种也是结胸证,少年的时候喜欢打架,打到胃地方瘀血,或胃出血渗到淋巴系统,日久后变成硬块,里面的血管和淋巴纠在一起,胃被挤压得很小,查病人的胃里面没有胃癌,但是胃的地方硬硬的,也是用「大陷胸汤」;当决定要用大陷胸汤的时候,要快,趁病人还有体力承担药的时候用,所以用峻剂的时候,要趁病人元气还在的时候赶快用。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憹,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中风发热才会脉浮则为风,数则为热,热跑到血里面,脉就会数了,脉跳得很数的时候,就代表热在血里面,还有一种是微细数,代表血里面的津液没了,血里面的水不够了,血很热就会有虚的热,表未解也,应该是攻表才对,医反下之,一攻下的时候,病人的血往下走,身体上的血就虚掉了,结果表阳就下陷了,动数变迟,脉就变慢了,这水正常应该是透发出去,结果这水没有发透,流回来了,流回到胸腔里面来,入内了,这水往里面跑的时候,变成了客气动膈,水在皮肤表面叫做水,进入身体里面就是成为湿了,膈内拒痛,就是膈上面,湿在胸膈横膈的地方,里面还有痰,痰相湿和水整个梗在胸隔的地方,硬邦邦的,硬块吐不出来,整个结在这地方,病人短气烦躁,就是因为人呼吸的时候,横膈要下降,胸膈梗到了,又降不下来,因为梗到了,一吸气就要吐出来,就变成短气,病人烦躁,阳没有办法下降,阳在上面当然会烦躁,心中懊憹,就是胃里面很难过,胃中空虚因为被误下了,肠胃里面空了,所以误下才会有结胸,平常不会的;若不结胸,为什么没有结胸?就是病人上焦没有湿热,没有湿痰,湿痰很盛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看病人的舌头很湿,就桂枝汤加白朮、茯苓;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胸里面没有湿热,水一进来就只是水,因为被胃蒸掉了,阳气往上跑了。因为被攻下了,胃虚掉了,只有头有汗,就是津液伤到了,因为一攻下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也跟着出去了,这时候津液伤到的话,津液只剩下一点点,头上只剩一点点阳,所以只有头上有一点点汗,其它身上都没有汗,因为津液不够了,被攻下了,那小便当然不利了,身必发黄,因为人本身津液伤到不足了,这黄就是透过皮肤看到血的颜色。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共三味药,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汤的方剂比大陷胸丸更少了,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甘遂五分生用,五分剂量差不多是小塑料勺一勺,如果「结」得很厉害的时候要加重,有时候加到二勺三勺,平常大部份二勺就到了,很少用到三勺,像西医讲的急性肺扩张,肺突然的膨胀起来,或是肠梗到,麻痹性的肠梗阻,都是中医讲的大陷胸汤证,所以是「热实结胸」,如果热实结在肠中,就是大承气汤证,现在梗在上焦就是大陷胸汤,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有一个明显差异,大陷胸汤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下到少腹的关元穴附近;而大陷胸丸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上走,所以用丸剂,不然汤药走太快,一下子跑到下焦去了。

用六碗水先煮大黄,煮成二碗,大黄的滓去掉,纳芒硝滚一二下就好了,再拿甘遂粉倒进去,所以甘遂生用的,先喝一碗,如果喝一碗没有上吐下泻再喝,一般来说差不多隔六小时,如果又吐又泻就不用再喝了,如果光吃大黄芒硝,一下子就里急后重,但是如果加甘遂下去,就是喝大陷胸汤的感觉,喝到胃里面就不走了,药往上走,里面好像打仗一样,等到你感觉药力往下走,大出来的全部是痰没有大便,因为肺和大肠是表里的,为什么加了甘遂,痰全部从大肠出来,而不是从肺出来?因为痰渗入膈膜,再进入三焦,再渗入大肠出来,渗出来的。药力大约持续三小时,泻下的时候是从大便出来,好像水龙头打开一样泄出来,病人家属很紧张,但是病人本身拉出来以后精神变好,觉得很舒服。

本方条曰:小儿急惊风,胸满心下石鞕,心下就是胃的地方硬硬的,咽喉痰潮,痰潮壅塞,直视惊挛,像脑膜炎眼睛都瞪直了,胸动如奔马者,呼吸就很痛很快。

曰:胸高起,或背曲成痀瘘之状,或腹内陷下濡而牵引及背,脚细软羸瘦而不能步行,手臂不遂者,皆治之。过去陷胸汤临床上看的时候,包括小儿麻痹发壮热的时候都是大陷胸汤证,壮热来的时候,整个水痰热积在肺上面的时候,结果脑神经烧坏掉了,这都是大陷胸汤证。

本方条曰:此方治「热实结胸」之主药,其它凡胸痛剧者,尤有特效。凡医者临死地,不可无此手段。又因留饮而肩背凝痛者,有速效。小儿患「龟背」等,亦有用此方者;小孩背弯起来,其实里面都是痰,全部梗在那地方,有时候梗在胸口,有时候绷起来一块,其轻者,宜用「大陷胸丸」。又小儿将成「鸡胸」时,宜及早用此方,以收速效。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隔了一段时间以后,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这证并不是由误下而成的,本来这病人就是上热下寒,本来肺里面就很热,结果一得到伤寒,六七日没有好,为什么会「结胸」?因为伤寒,寒束在表面上,肺的热又不去掉,很热的时候,热会发散到四肢上去、结果寒去不掉,没有办法流汗,汗流不出来,热把汗推出汗腺,到了皮肤表面遇到寒,它又回头,又回到三焦里面,又跑回到胸里面来了,胸腔里面有痰有水有热结在里面,胃痛,大陷胸汤最重要的就是胃这地方按着硬邦邦的,就是痰,大便一通利,当场就软掉了。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太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曰,本来有表证,麻黄汤就好了,结果热结在里,如果热结在里,大便没有了,热结到了,所以这是阳明证,便秘了,复往来寒热者,就是少阳证,阳明和少阳兼有,所以是大柴胡汤。小柴胡是介乎少阳和太阳之间。大柴胡汤下去的时候,表里双解,因为大柴胡汤里面有枳实、大黄。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这热和水结在胸腔里面,如果热结在里,就是结在大肠里面,结在下焦,就是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热者,就是结在上焦,胸口就是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用很强烈的发表药,津就伤到了,然后又攻下,好狠;平常如果是太阳病,如果经过发汗了以后,再攻下,一般是不会造成结胸的,结胸是没有发汗而攻下才会造成结胸的,重发汗攻下为什么会造成结胸?照理说发汗以后会攻下,一定是看到大肠里面堵到了,有燥屎了才会去攻它,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如果五六天快一个星期不大便,舌上又渴又燥,这就是「大承气汤证」,曰晡所小有潮热,到了黄昏的时候有点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承气汤证」一定是在两个「天枢」的地方有压痛点,心下就是从胃的地方到少腹这一条中间硬邦邦的堵到了,就是结胸,所以结胸和大承气不一样、大承气是大便堵到了,结胸是痰和热和水梗在这个地方,所以大陷胸汤是去痰去水去热的药混在一起用的。这一条是在分辨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一定是在中间,大承气汤一定是在两边,所以大陷胸汤也有五六日不大便的。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就是大承气,如果把厚朴、枳实拿掉换甘遂,就变成大陷胸汤,一个是去痰水结在胸膈间,一个是去大便。方书说:喜按为虚,拒按为实;此为实热,不管是大陷胸或是大承气都是拒按,结胸的时候,不按他,他都很痛了,按他才痛,那是小结胸。大承气也是一样,不按都痛,按他更痛,例:倪爷爷吃减肥药,拉肚子造成疝气复发,按着很舒服,还可以把它塞回去,所以是虚证,里面没有东西只有气在里面,开「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放几个屁就收回去了。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心下指的是胃,小结胸和大结胸梗在这地方不一样,大结胸的痰热湿整个梗在者,不按它都痛,所以大结胸不按都痛,如果结得比较轻微,没有那么强,变成小结胸,所以小陷胸汤比大陷胸汤稍微缓一点,比较轻的要按才痛,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所谓脉滑代表有痰在里面,脉浮就是病比较表比较轻,大结胸证的话,脉沉且紧,沉就是病很深在肺的下方,紧就是很扎实。

「小结胸」之症状仅在胃中,与「痞」略同,但按之痛,「痞」则不痛耳,为胃中痰热互结黏膜发炎之病也。主用苦降泄热涤痰之「小陷胸汤」之法,以「黄连」清热,「半夏」降水,「栝蒌实」开结滑痰。小陷胸汤里面有三味药,黄连、半夏、栝蒌实,用黄连去热,黄连有消炎的作用,因为里面有热有痰,栝蒌实能够破结,能把痰打开,用栝蒌实来攻它,然后用生半夏把它利下来,所以一般来说结胸就是痰和热并结在一起,大陷胸汤不但痰热还有水三个并结在一起,生半夏除了利水之外还利痰,所以栝蒌实把痰打散后,半夏把它利下来。

柯韵伯曰:「结胸」有轻重,立方分大小。从心下至少腹,按之石硬而痛可近,为「大结胸」。正在心下,未及胁腹,按之则痛,未曾石硬,为「小结胸」。「大结胸」是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在心下,故脉浮滑。水结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下之.痰结宜消,故用「黄连」、「栝蒌」、「半夏」以消之。水气能结为痰,其人阳气重可知矣。大陷胸汤从胃的地方到肚脐这一段,硬得很紧,给西医看,他可能是胃癌或淋巴癌或肿瘤,不管它是什么,一样攻,对证不对病。

为什么张仲景分这两味药?进入大陷陶汤都是很危险的,要很快的把它攻掉,如果不敢,开成小陷胸力量不够,结果看着病人坐在那里死掉,如果是小陷胸汤,开成大陷胸汤就太过了,病人元气大伤,甘遂一吃下去马上成皮包骨,水份都没了,病人大燥渴,吃一钱甘遂,要吃十斤石膏还有人参,津液才补得回来,张锡驹曰:汤有大小之别,证有轻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汤」治「大结胸证」,皆致不救,遂谓「结胸」为不可治之证。不知「结胸」之不可治,祇有二节,大结胸有两种不可治,就是表邪过盛的时候,如果脉很浮大,如果病人烦燥,就是病人津液已经伤到了,看到这个症状可能里面是胃癌、胃长肿瘤、淋巴肿瘤,中医讲痰在里面。痰已经变成硬块,西医看是肿瘤,遇到这种情形,为什么病人如果烦燥而死,因为病人已经没有条件可以攻了,已经壮热了,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遇到这种情形,宁可吃药死,也不要不吃药等死,刚开始还没有到烦燥的阶段就要下手了,不能等到烦燥危症出现才用。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共三味药,以水六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黄连用一钱,半夏、栝蒌实的量相等用五钱,小陷胸汤专门去痰结在胸中有呕者,病人很恶心,恶出来的是痰,病人并不会咳嗽,痰梗在胸里面,中医叫痰积。临床上看到最多的是抽烟的人常常得到这种病,只要一得到感冒后.再误下马上就梗到了。临床上不一定结胸的病人才用到小陷胸汤,遇到胃不舒服的病人,舌苔黄而厚,确定胃是热的,吐痰很多,就可以用了。

内经提过,『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临床上遇到尿毒的病人,我们也会用到黄连来解毒,所以黄连可以坚肾,预防毒素入心。

.「太阳病」,二三曰,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本有久寒也,反下之,若利之,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平常太阳病怎会不能卧?睡觉照样睡,二三天以后,病人不能睡觉了,不能躺下去,要坐起来比较舒服,所以胸中有水饮的时候,病人无法卧,因为一躺下去的时候,水就逆上来了,他会吐;第二,水进入肺胸腔的时候会咳嗽,所以一躺下去会更咳,如果水饮不是很强,在横膈膜的地方就是苓桂朮甘汤证,会引起晕眩,心下必结,就是胸里面有堵到,脉微弱者,本有久寒也,如果病人只是有水在裹面,用苓桂朮甘汤去,如果病人脉微弱,就是本身身体很虚寒的,胸寒的人,遇到这种症状的时候,知道胸里面寒掉了,水又聚在胸里面不下,就会但坐不得卧。

如何知道是水,问病人渴不渴?不渴,就是水了,还有看舌头,如果舌苔湿湿的,摸脉脉是弦的,细细的,所有的水病,脉一定是弦,脉如果细细的像吉他弦一样的跳,就代表身体里面有不正常的水,正常的要用「温化」,把胃里面温起来,然后能把水化掉,如果没有胃寒,只是水饮搁在胃的外面的时候,苓桂朮甘汤就去掉了:所以要取温化,最好的温胃药是干姜,有的时候干姜、生姜并用,干姜让胃热起来,生姜把它打散开来,因为明知道有水在里面,病人不渴有水,所以要把水去掉,要加半夏。胃为什么会冷掉?脾的功能一定不好,所以要加白朮、茯苓等量的用,来加强脾脏的功能,这时候胃就开始动了,胃里面热起来后水气才会到肺上面,水气会像云雾一样,后面要加炙甘草可使胸阳壮盛,等于甘草干姜汤的加减,这就是把胃里面的水温化掉。

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肠胃已经是寒的,医生没有开温化的药,反下之,为什么会用攻下法?因为病人心中结,胃里面很难过,医生以为是食物堵起里面,不知道是水,开错药了,如果攻下去以后,他太阳表证还有,太阳病还没好,如果止利,必作结胸,因为他里面本来就有水饮在里面。

末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张仲景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下利的状况不止,寒会跟着利一起走,寒跟着利走的时候,太阳表热,前面讲的太阳病二三日,皮肤表面上的滤过性病毒就陷进来了,顺着水道系统进入肠子,本来应该吃桂枝汤发表的药,把肠胃的津液发出去,这肠胃和皮肤的管道是通的,结果一攻下,表邪都进来,到肠胃里面来,就变成协热利,协热利就是大便很臭,滤过性病毒是一定的量,它经过皮肤到肠胃里面,引起肠炎,这时候就不是太阳表证的药了,到时候开譬如葛根汤、五苓散,协热利严重的用葛芩连汤,临证上来开。

寒湿是有形的,我们的白津就是寒,黏黏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就是「腑」。「腑」供给「脏」营养,如果被寒结到,就会挡在外面,就是这白白的湿,平常去湿的时候就是采攻下从大便排出,像「脏结」,要把脏结的寒去掉,让脏腑间的功能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开给病人的处方,里面没有大黄、芒硝攻下的药,结果病人一直在下利,拉出来的大便黏黏稠稠湿湿的,这就是寒湿都排出来。

.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

这一条辨是说,医生光摸脉去诊断病人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太阳病,应该是发表,结果医生开错了误用攻下法。

(一)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如果病人变成结胸,脉就沉下去了,现在病人其脉浮,就不会结胸,本来表病就有浮脉,此为欲解也,代表病人身体很好,他的免疫系统没有因为攻下让表邪下陷到身体里面。

(二)脉促者,必结胸也

为什么叫脉促?促脉跳跳跳跳,突然停掉,速度很快、突然停掉,然后又跳回来,跳六七八下停一下,为什么?因为被攻下后,血往下走,下利以后血要回流回来,可是血流回来力量又不够,回溯力量够的时候,就跳得很快,不够的时候,突然血空掉了,因为是下利造成身体里面虚掉了,血空的时候脉就没有跳起来,遇到这种情形,就知道病人的体能没有办法恢复,所以现在摸到促脉就知道一定会结胸了。

(三)脉细数者,必咽痛

何谓细?细脉代表里虚掉了;何谓数?数代表热。本来寒束在表面上,攻下以后有一种情形,寒束在肺的外方,胸是诸阳之会,阳要发散出来,流汗就是肺的功能正常,寒束到表了,肺热出不去,热本来性就是轻的,热气往上冲到皮肤表面,发散不出去就冲到喉咙,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要把肺寒去掉要靠麻黄、杏仁,这热从哪来?胃,胃本来就是土生金,所以热的源头就是胃,要把胃热降下去就加石膏、甘草,所以麻黄、杏仁是去肺寒去表,石膏、甘草降胃热,所以有「麻杏甘石汤」。

(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弦脉代表水,弦脉也是少阳的脉,因为肝胆的脉正常是弦,肝是厥阴,胆是少阳,所以少阳的脉本身是弦的,弦脉不但主水也主少阳,一被攻下以后,没有进入身体,没有进入肠胃,这水一回流进入胸肋中焦,进入两胁的地方,当然两胁拘急,这时候开「小柴胡汤」,因为胸胁苦满。

(五)脉紧者,头痛未止何谓脉紧?就是寒还在表上面没有陷进来,这紧脉代表寒束在表面,束得很厉害,绷得很紧,摸到的脉很硬,这时候还是开发表的药,为什么病人感冒会头痛?人身体里面本来就有热气,这热气就是阳气,就是免疫系统,我们的体能,寒束在表面的时候,免疫系统自然会冲上来,第一个就是冲到头部,热发散不出来,就闷在头上面,结果头在痛,中医的讲法是固表力跟表邪在相抗,西医的讲法是免疫系统跟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痛,这时候要用药去辅助它,让他发表流汗就好了。

(六)脉沉紧者,必心下痛何谓沉?按到骨边才摸得到脉就是沉,按得很深,沉代表病在里;何谓紧?紧代表寒,所以

是里寒,如果浮且紧就是表寒,怎么变里寒?因为攻下的药都是寒凉的药,芒硝是很寒凉的药,寒凉的药下去后,造成里面寒掉了,心下痛就是胃里面痛,这时候肠胃冷掉了,如果病人恶心、呕吐还是「小柴胡汤」,如果里面痛,确定病人胃里面有没有东西?如果没有东西,就用甘草干姜汤下去,如果有东西堵在里面的话,就用热的药加一点大黄下去,把里面滑出来,譬如甘草干姜汤里面加一点大黄,大黄无所谓寒热,只是去实,用甘草干姜把胃热起来。

(七)脉沉滑者,协热利沉脉代表里,滑脉代表有痰饮,滑脉摸上去像锯子一样跑的,还有血过热的时候也会有滑脉,血流速度很快,血里面有一定的温度,就是靠水,血过热的时候一定是水不够了,热就是发炎,发炎所以水份会丧失很多,因为下利把水份都排掉了,所以燥热起来了,要把利止掉津液才能补回去。

(八)脉数滑者,必下血「滑」已经是血里面有热了,再加「数」就是壮热了,壮热到极限的时候,血管会破裂,破在肛门的话就便血,破在膀胱的话就会小便带血,心脏血管破裂外面有网膜包着,心脏下来有肾主动脉,就是到肾脏有一个大动脉,如果破裂,旁边还是有一个网膜包着,西医是把这段剪掉,换一人工血管,为什么会破裂?因为壮热,阳明证没有好而造成的,所以有时候看到小孩发高烧,要赶快退烧,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如果只是津液伤到,西医打点滴是会退烧,但如果大便堵在里面,西医就没有办法了。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病在阳,就是病在表,阳就是表,应以汗解之,应该用发汗来解,反以冷水潠之,就是用水喷他,结果皮肤表面被束到了,汗发不出来,若灌之,还有一种状况是灌水下去,身很热灌水下去也会,其热被却不得去,热被固在表上面散不掉,弥更益烦,热要出去又出不去,热在里面就越来越烦,肉上粟起,皮肤上鸡皮疙瘩起得很多,水要发发不掉,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为什么?因为他本身热在胸阳、在肺里面,胃并没有热,胃有热的话一定会燥渴,他很热又不想喝水,就是胃里面没有热,热在肺上面,这种状况下服文蛤散,是单纯的水饮证,水排不掉,是经方里面最轻剂的排水利尿剂;水发不掉用利尿,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如果还没好,就用五苓散,五苓散就是把表水从小便走掉,所以五苓散是很好治疗水肿的方剂,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共一味药,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文蛤用五钱就好了,到菜场的时候买海水的文蛤,黄黄的上面有黑条纹的比较大的、打粉,平常小便不是很好的吃一吃没关系,打碎后磨成细末,一钱匕就是喝汤的汤匙一平匙、用滚水冲,汤用五合。为什么要喝这么多水?就是把水利出来。病重一点的文蛤散就不行了,所以文蛤散用得不多,大多用五苓散。

与文蛤类似的还有牡蛎和瓦楞子,因为咸能软坚,所以这两味药也是攻坚用的,像牡蛎可以用在甲状腺肿或是淋巴肿大;至于瓦楞子就是菜市场能看到的血蚶的外壳,形状表面象旧式瓦房屋顶的瓦垄,所以称为瓦楞子,因为形状也像乳房,所以用来攻乳房附近的肿块。

差不多老师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uihongjidian.com/wawq/wawq/8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