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第九届中国健康总评榜最后一位演讲者,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所长、医院胃肠外科带头人朱正纲系统地把胃癌晚期患者应该少开刀观点传达给现场观众。
就在今年,曾有一篇名为《一个外科医生的反思:医生观念陈旧让肿瘤患者过早地“牺牲”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写的恰是朱正纲“拦刀”的故事:在过去,朱正纲领衔“一滴血筛查早期胃癌”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但最近一年半,他的心思都扑在了胃癌晚期患者身上。
“对于胃癌晚期病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手术,病人遭受了很多痛苦,但并没有比单纯用药更好。”朱正纲说,“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治疗领域,就是转化治疗。”
什么是转化治疗?
用一句话来解释转化治疗的内涵,朱正纲表示,就是对于因手术技术或肿瘤学因素等已无法切除或勉强可予切除的晚期胃癌,通过术前化疗等手段,争取使肿瘤能达到R0切入的疗法,即为转化性治疗。
“这能改善相当一部分晚期病人的疗效,延长他的生命。”
有的病人,腹膜大片转移,甚至伴有双侧卵巢明显转移,医院对她进行术前转化治疗,同时进行胃癌根治手术,加上卵巢转移灶切除,效果非常明显。
很多腹膜转移病人,给予积极的术前转化治疗,转移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消失,获得手术机会。
朱正纲所在的医院已经将转化治疗进行了2年,这样的患者在这里有很多。
减少痛苦,提高疗效,转化治疗的优势有哪些?
转化治疗的“灵感”来自于国际上多个国家参与研究的REGATTA研究,即对于晚期胃癌,按照中国过去传统的治疗理念,先开刀再化疗,效果并没有优于单纯化疗,反而为病人徒增痛苦。
在北美,他们通常手术加同步放化疗,在欧洲,则常以化疗为先,之后手术再化疗。
但对于胃癌晚期病人来说,中国,包括日本、韩国等胃癌高发国家常用的先开刀再化疗的治疗方法,往往让患者开刀没多久就复发,生存期很短。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朱正纲从去年开始四处“拦刀”,不要轻易给胃癌晚期患者开刀的理念,他想尽可医院的医生。
开展转化治疗能让多少人受益?
中国是胃癌大国,在权威机构发布的各类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于前三,而且这两个数据还在上升。
全球来看,年,全球新增胃癌人数有95万,我们国家占了40多万,占比42%;专家预测,到年,我国胃癌发病人数将会达到77万,达到新增胃癌的45%。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胃癌病人绝大多数是中晚期。
“早期胃癌在我们国家只有10%左右,而在韩国、日本都超过50%,相反,我们国家晚期胃癌比例相对比较高。”
因此,改善胃癌晚期的治疗方法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39岁的女病人,术前明显腹水,腹膜广泛转移,医院对她判了“死刑”,“最多活3个月”,到了医院,积极转化治疗,3个月后,病人不仅没有走,而且所有腹膜转移灶全部消失,随后对她进行手术,效果非常好,至今这个病人已经存活近2年。
“我们会继续随访,相信这样的病人会越来越多。”
不过,朱正纲也指出,胃癌是异质性非常强的肿瘤,在原发病灶和转移灶、转移灶之间,或者治疗不同阶段,肿瘤对药物的反应都有很大的差别,很难靠单一方法解决。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开展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为客人制定量体裁衣式治疗。”胃癌分子分型、MDT联合诊疗,越来越多综合科学的治疗理念需要一步步推广,传统治疗方法才能不断进行完善、革新,使得病人,尤其是晚期病人活得更多的治愈机会。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作者:单萌
相关链接: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他是上海医院胃肠外科的带头人,也是我国胃癌诊治与研究专家,就是他领衔的“一滴血筛查早期胃癌”正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但近一年半,他的重心摆在胃癌晚期患者身上。
按现在的普遍认识,手术切除是这类患者的最后希望。可朱正纲不这样想,这一年来他到处去“拦刀”。他说开刀没用,还会起反作用。
这真是颠覆性的观点。
朱正纲顾不上得罪同行,他着急的是明明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了,但太多医生不了解或不敢尝试,结果是一些患者牺牲在“未进步”的医生手里。
人类对抗肿瘤已逾百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说,回首过去年,人类对肿瘤的认识已从盲人摸象跨越到管中窥豹。那么,下一步怎么走?
朱正纲医生的鼓与呼,让人意识到一种被忽略的可能性:人类对抗肿瘤百年,比起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人的观念进步更重要。
这个外科医生四处去“拦刀”
近日,第十一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朱正纲担任大会共同主席。在这个我国最高级别的胃癌大会上,一系列新数据让他轻松不起来。
去年,全球新增万例胃癌患者,中国占42%。这数字每年这样增加着,构成一个庞大的患病群体。胃癌在我国各类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已排名第二。
“我们的问题是胃癌早期病例太少,仅占10%,也就是说90%新发现的胃癌都到了中晚期。对比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的早期胃癌发现率达到50%-60%,个别发达城市达到70%。”朱正纲说,胃癌早期发现水平跟经济水平有关,将早期胃癌筛查纳入医保、推广早筛项目、全民健康宣教等都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
这些年,我国利用早筛项目、内窥镜(包括胃镜)等手段,将我国的胃癌早期发现率从3%拔到了10%,但面对大量晚期患者,这个数字是苍白的。在医院,早期胃癌发现率已经达到22%,大大超过了“国家水平”,医院。
因为早期诊断率还不高,大量病人拖到了晚期才被发现。
这天上午,朱正纲看门诊,47岁的女病人两年前查出胃癌,晚期,在医院开刀。但现在,肿瘤复发了,且大面积转移。一双儿女焦急地跑来问朱正纲怎么办。朱正纲看着她的手术记录,内心翻江倒海。
“我们对中晚期胃癌的认识已经落后了。”朱正纲记得老师傅培彬、林言箴这代人常说肿瘤能开刀的,肯定首选开刀。这之后,再化疗、放疗。老一辈对这种治疗方法形象比喻说: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等把周围的小土块清理掉。
学术上把这称作“去肿瘤负荷手术”,走到今天,这种治疗观念医院,医院里,来一个,就开(刀)一个。
可怖的是,就跟踪一年看,晚期病人开刀后没多久就复发了,生存期很短。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去年起,朱正纲开始去“拦刀”,他在不同的学术场合跟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观念创新,靠“种子医生”喊话
朱正纲不是唯一的“拦刀医生”,与他一道奔走的,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的一些医生。他们说,希望把整个肿瘤治疗行业的观念转变过来。
让这群大多是外科医生的西医反思手上这把刀的,是近两年国外提出的“转化治疗”新概念。
这是一项前瞻性研究,它颠覆了传统的肿瘤治疗观念,认为肿瘤治疗应该是在手术前先把病灶控制好,把转移灶缩小甚至消除。就是先“转化”肿瘤,把大肿瘤转成小肿瘤,把晚期肿瘤转化到中期、甚至早期,然后再开刀,达到手术切除甚至根治的结果。
“术前新辅助腹腔与全身联合化疗”(简称NIPS治疗)就是基于这个概念的新治疗方法。一年多前,医院开始探索这种治疗方法,结果令医生们吃惊:原本大面积扩散的肿瘤细胞不见了,腹水不见了,拳头大小的肿瘤缩小到豆粒大小……一批晚期患者在几个疗程的NIPS治疗后,再接受肿瘤手术切除,存活至今。
而此前,医生给他们的生存期预判仅仅是3-6个月。
“要是去了其他地方治疗,现在怕是已经装进‘小盒子’了。”一个在医院接受NIPS治疗的胃癌晚期患者感激不已。这个患者治疗至今已一年多。
医院应用NIPS方法已治疗30多例晚期胃癌病例,手术转化成功率达到70%,其中RO切除(相当于肿瘤彻底切除)达到77.8%。转化治疗后,患者生存期都已达到一年以上,生活质量也都不错。
超过七成的晚期患者治疗后得到肿瘤彻底切除,这个成绩让国际同行都侧目,对这群医生而言跟打了兴奋剂没两样。
“原来我们一个都做不到。”朱正纲说,这一年半给他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技术上的创新是重要的,但观念的创新更重要,不然,难的东西永远没人去碰,也就永远难以有突破。
这群首先被刷新了观念的医生堪比“种子医生”,他们开始传播新观点。
“我们担心医院还在实践旧理念,一批批患者白白地牺牲。”
“我们不像国外有指南,一旦更新全国通行,我们没有这套体系,大医院一定要站出来喊,告诉大家新的方向。”
医生说,医院林立,要让医生的观念迭代,现下唯靠“种子医生”出来喊话。这样的传播效率有限,随机性也很大,但这是现状。
技术进步了,相信能救下更多患者
不过,“种子医生”要把新观念传播出去,并不容易。
“中国胃癌晚期病人开刀都活不过一年,其中有学术因素,也有非学术因素。学术因素是我们现在的治疗技术、水平还有限。非学术因素有收入分配、医疗服务定价等,比如,开刀对医生来说,收入更高些。”朱正纲谈到。
医生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延长患者的生命,如何规避“非学术因素”干扰?在医院,朱正纲和同事们已在探索多学科联诊模式(MDT),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外科医生坐到一起讨论,为每个病例制定治疗方案,而不是“不由分说地拉去开刀”。
“过去我们外科一味追逐开刀,手术难度很大,医生也很累,手术后的效果还不好。现在讲求的是转化,怎么把晚期转化到相对早期,降期对患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朱正纲现在更愿意称自己是“肿瘤医生”,外科医生更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uihongjidian.com/wazl/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