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中医书馆
一、概说
关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在现代医学中只有余年的历史,但从有关症状、治疗和预后来看,祖国医学对于肿瘤的认识渊源久远。早在殷虚甲骨文上就记有“瘤”的病名。从《内经》开始,到其后的历代文献中,皆有关于肿瘤的记载。例如在《内经》中谈到的“肠覃”、“石瘕”,《难经》中的“积聚”,隋代《谙病源候论》中的“癥瘕”,以及宋代《三因方》中的“瘿瘤”和《卫济宝书》中的“癌”等。这些证候虽然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但其中很多描述和见解是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相似或是相符的。
对于肿瘤的病因,症状及发病过程,历代均有论述,《难经。五十六难》云;“五脏之积,肝之积,名曰肥气,在胁下,如覆怀,有头足,久不愈,……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此为中医书中对内脏肿瘤最早的论述。宋代重校《圣济总录》瘿瘤门中说:“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初为小核,浸以长大若杯盂,不痒不病亦不结强,方剂所治,以治壅法同”。宋代东轩居士在《卫济宝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癌”字,当时写作“嵒”并对其发病状况作了描述。元代朱震享在《丹溪心法》中也详细描述了癌的病因及证候,至明代已开始用“癌”字统称恶性肿瘤,如《外科启玄》在“论癌发”中提出:“初起时不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必死。”对于乳癌,古代文献中多用“岩”字形容,如宋代《疮疡经验全书》对乳癌的描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渍肉烂见五脏而死”。清代《医宗金鉴》中谈:"乳岩初结核隐痛……耽延续发如堆粟,坚硬岩形引腋胸”已说明了乳癌晚期的转移情况。
关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李用粹云:“吞酸,小疾也,然可暂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噎膈、反胃之渐也。”说明了对食管癌、胃癌的早期症状应有足够的重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对于肿瘤之治疗,《外台秘要》载;“治心腹积聚,日久癥瘕,块大如盈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硬,......用温白丸”。据现代实验证明,紫菀,乌头、巴豆等,对动物移植性肿瘤的生长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再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常见不没为癥,或见或没为瘕。癥宜膈下逐瘀汤、抵当汤,瘕宜橘核丸。
对于抗癌药物的发现,早在公元前年战国时代《山经》的《中次七经》就有记述,指出:堵山(约今河南西部一带)“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方茎而葵状,服者不陻,(晋。郭璞往:‘食不噎也’)”。这说明距今多年前约在今豫西一带就有可治疗噎塞症状(包括食管癌及贲门癌等)的药物。
南宋景定甲子年(公元年)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方论》一书中记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垒垂,裂如瞽眼……男则多生于腹,女则多生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治法……以地胆为主……”。文中地胆即指斑蝥,这是世界上用斑蝥治疗癌症的最早记载,迄今已历7个世纪。
对于中药“狼毒”也记有“疗胁下积癖”(《别录》),“治痰饮、癥瘕”(《药性论》)。古代所述之斑蝥、狼毒,据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确有显著的抗癌功效。
有关肿瘤的病理解剖方面,在《广五行记》中记载:“(唐)永徽中(公元-)绛洲(今山西新绛县)有一僧,病噎,郁不下食,如此数年,临终命其弟子云:‘吾气绝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欲知其根本。弟子依其言,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太平御览》卷引)可知于多年前,不仅描述了食管癌之症状,并剖视了以食管癌为主要特征的尸检。
通过复习文献,可知古人对恶性肿瘤是有着朴素和正确的认识的,而且这些成就远远早于西方文献的记述,其在人类医学史上成为辉煌灿烂的篇章,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并应积极整理提高、继承和发扬。
二、分类及命名
由于历代医籍对瘿,瘤、癌肿的记述不一,命名繁多,分类各异,其中有的酷似良性肿瘤,有的与恶性肿瘤相符,现简要归纳如下。
(一)瘿瘤
宋代陈无择《三因方》)曰。"瘿多著于肩项,瘤则随气凝结,此等皆年数深远,寝大寝长,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亦不可决溃”。其指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的良恶性肿瘤。“瘤则有六,骨瘤、脂瘤、肉瘤,气瘤、血瘤、脓瘤”。此大部属于良性肿瘤,如脂肪瘤、纤维癌、平滑肌瘤及骨瘤、血管瘤等。
(二)茧唇、舌菌
对茧唇的发生发展,《医宗金鉴》中指出:“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溃后如翻花”。对舌菌的描述,“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崩裂出血不止。久久延及项颈”。相当于唇舌部位肿瘤,如唇癌、舌癌。
(三)失荣
《医宗金鉴》指出:“失荣症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其症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终为败症。”《疡科心得集》亦谓:“失荣者……生于耳后及项间,初起形如粒子,顶突根收如虚疾疡瘤之状,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是也。不寒热,不疼痛,渐渐肿大,后渐隐隐疼痛,痛着肌肉,渐渐破溃,但流血水。无脓,渐渐口大肉腐,形如潮石凹进凸出,期时痛甚彻心胸烦躁。”相当于颈部之肿瘤,如恶性淋巴癌、腮腺癌及淋巴转移癌等。
(四)癌(岩)
《诸病源候论》曰:“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鞭如石。”陈言明《妇人良方》亦说:“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财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名曰乳岩。”此多指乳腺癌。
(五)噎膈、反胃
《灵枢·上膈篇》曰;“气为上膈者食入而还出。”在《灵枢·四时气篇》中亦指出:“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景岳全书》中说:“盖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膈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在《医宗金鉴》中曾指出:“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陕隘,故食不能下,为噎食也,幽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陕隘,故食入反出,为反胃也。”多指食管及胃部之肿瘤,如食管癌、贲门癌及胃癌。
(六)积聚、暴症、伏粱
积聚始见于《灵枢.五变篇》,其后《难经》指出:"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宋代《全生指迷方》亦提出:“若腹中成形作块,按之不移,堆之不动,动辄微喘……渐渐赢瘦,久不治之,多变成虚劳”。《外台秘要》谓暴症;“腹中有物竖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疗之百日死”。《济生方》说:“伏粱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皆指腹腔内肿瘤,包括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等。
(七)癥瘕
《渚病源候论》曰:“妇人血脉孪急,小腹里急支满,胸胁腰背相引,四肢酸痛,饮食不调,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或月前月后,因生积聚……甚者害小便,瀒瀒而痛,淋漓,面黄黑成病,则不复生子。”又云;“癥者,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多指妇女生殖器官的肿瘤。
(八)其他
如“肠覃”、“石瘕”、“交肠”、“五十倒行经”,则也括肠道,子宫及附件肿瘤。而“肾岩”指阴茎癌,“肠风”包括直肠癌,“骨疽”包括骨肿瘤,“肺痈”包括肺癌,“肺积、息贲”也与肺癌相近,“黑疔”可能指黑色素瘤,“翻花疮”、“石疔”等多指皮肤癌。
根据以上文献所述,如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或翻花溃烂久不愈合,日久贫血,消瘦或进食困难,食后呕吐,以及乳房肿块,核皮相亲内溃深洞等,可知前人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是基本相符的,并已能对不同部位的肿瘤,分别予以命名。同时,前人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如对噎膈发病机理的认识,到清代已提出:"食管确系有形之物阻扼其间”,明确了形成食管狭窄的主要病因。
名扬药业康力欣胶囊,得白癜风的原因北京白癜风治疗技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uihongjidian.com/wazl/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