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胃癌的症状

详细分析胃癌的症状

点击上方蓝色

1、癌的原发症状:

初期胃癌:初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多见于30岁以上的青壮年,40岁以上者可占80%以上,绝大部分病例有多年胃病或类似溃疡病史,最长的可达数十年,部份患者虽无胃病史,但有上腹饱满、食欲不振、腹泻、贫血、乏力、黑便、消瘦、吞咽困难等症状。有些病人尚伴随上腹堵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约7%以上的病人在查体时有轻微的上腹部压痛。因此凡出现以下情况者应斟酌胃癌之可能性,需做进一步检查:

1.3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缘由不明的消瘦、食欲不振、上腹不适等症状。

2.呕血、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且病因不明者。

3.对有长时间慢性胃病史,近期有疼痛加重或疼痛规律改变者。

4.胃溃疡、胃瘜肉、萎缩性胃炎、残胃患者应有计划地随访,定期复查。

中晚期胃癌:胃镜发现的初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显著症状,导致不容易初期诊断。但是,癌肿的部位和性质亦能影响症状出现的早晚。位于幽门和贲门附近或属于赘生型或溃疡型的癌其症状出现得早,也较显著;位于胃底或属于浸润型的癌其症状出现得较晚,且较隐蔽,医院求诊时多已属中晚期。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和体重减轻为进行期胃癌的常见症状,这些症状无特异性也与肿瘤的大小关系不密切。部份病例消化道症状尚不明显,而以腹部肿块或转移灶的症状为主诉,乃至初次病发就表现以急腹症者求医诊治。

(1)上腹胀痛

上腹胀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但无特异性,易被人忽视。该症状出现较早,是大部分胃癌患者均有的症状。初起时仅感到上腹部不适,或有膨胀、沉重感,有时心窝部隐隐疼痛,常常被认为是饮食不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赐与对症医治,症状暂缓。胃部癌肿常常可以引发十二指肠的功能改变,而出现节律性疼痛.更容易被误认为溃疡而被忽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疼痛发作频繁、症状延续、疼痛加重乃至出现黑便或产生呕吐时,才会引发重视,但此时多已是胃癌晚期,失去胃癌根治的时机。因此,对40岁以上者,必须警惕上腹痛这1常见而又无特异的症状,应积极进行进一步检查。当临床上出现疼痛延续加重且向腰背部放射时,则常是癌肿波及胰腺的症状。一旦疼痛性质产生变化,剧烈难忍,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和被迫卧床,疼痛可向后背或右肩部放射,且伴随有恶心、呕吐或吐出物中带有鲜血等症状时,提示因肿瘤而致胃穿孔。

(2)消瘦、乏力、食欲消退

消瘦、乏力、食欲消退是胃癌另外一组常见而又不特异的症状。有时这些也是胃癌的首发症状。在排除肝炎的情况下,与上腹疼痛结合起来应斟酌是此病,很多病人厌油腻无食欲,或餐后因饱胀不适、嗳气等而自动限制饮食,消瘦可日渐明显,并相继伴随乏力、贫血、恶病质等。

(3)恶心、呕吐

初时唯一食后不适、饱胀及轻度恶心感,随着病程的进展肿瘤引发的阻塞及胃功能紊乱的症状日渐加重,贲门部的肿瘤由进食不利到吞咽困难及食品反流,胃窦部癌可致使幽门阻塞等,可出现频繁呕吐、吐前疼痛、起包块、吐后疼痛减缓,呕吐物中有隔夜食糜,并有腐败臭味。

(4)呕血和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约为30%,表现为黑粪或呕血,多数为小量出血。当肿瘤侵及较大血管时,可产生大量呕血或黑粪,大出血的发生率约为9%。有大出血者其实不意味肿瘤已属晚期,因胃壁的黏膜下层具有丰富的血供,如病灶范围较大,黏膜下层血管遭到广泛浸润破坏便可产生大出血。

(5)其他症状

由于进展期胃癌常伴随胃酸低下或缺少,约10%的患者可出现腹泻,多为稀便.逐日2~4次。有些病例可先出现转移灶的症状,如卵巢或脾周围肿块等。

2、胃癌的伴癌综合征:胃癌的伴癌综合征是胃癌细胞直接或间接产生某些特殊激素和生理活性产物而至的特殊的临床表现,可触及机体各系统。它不是肿瘤本身浸润、转移和机械作用所造成的表现。有时在癌肿确诊之前,已有一些全身表现,其程度乃至较癌灶而至的更加严重。因此研究这些表现对胃癌初期诊断、初期医治、提高生存率、阐明癌肿的生物学行动、评价医治效果、推测预后等有着一定的意义。其特殊临床表现种类繁多,大体归纳以下几个系统。

(1)皮肤黏膜与结缔组织方面的表现:

1)瘙痒病、痒疹可能为皮肤对非特异性毒索(包括癌毒素)或过敏原(包括致癌物资)的反应。瘙痒可能为痒疹。在40岁以上有进行性瘙痒者,应斟酌有没有恶性胃肿瘤。

2)带状疱疹癌肿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病率为常人的2倍多。年老体弱的胃癌患者常常可以伴发此征。有些常常是癌肿的先驱症状。

3)皮肌炎皮肌炎患者恶性肿瘤病发机会比常人高5~7倍.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更容易罹患。在有皮肌炎者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者应高度警惕胃癌的产生。

4)黑棘皮病又称为黑色素角化病。临床上分良性、恶性。恶性黑棘皮病,大多伴随体内消化道腺癌,以胃癌为常见。黑棘皮病常在癌确诊之前出现,是诊断胃癌的初期线索。这类皮肤病有一定的特点,皮肤逐步呈淡棕褐色,出现乳头肥大或乳头状瘤,产生瘙痒性色素镇静的软而柔和的疣状病变,皮肤皱褶处角化过度,常对称发生于身体皱缝处(如腋窝、颈,会阴、生殖器、股内侧)脐和肛周,且随癌肿加重而呈进行性加重,有时肿瘤被切除后皮肤变化即消弱,但癌复发时又再出现。

5)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胃癌伴发红皮病者表现为全身皮肤普遍潮红、脱屑。

6)Bown病多见于40岁以上者,得了皮肤或黏膜上一处或几处界限明显的鳞屑样结痂皮损,类似于牛皮癣或湿疹,把此称之为Bown病。数年后一部分人终究产生胃肠道癌肿。

(2)内分泌与代谢

1)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胃癌者T3和T3/γT3比值下降。γT3升高的原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进食少,能量缺少,使5脱碘酶活性抑制,使T4尽量地向γT3代谢有关。γT3活性低微,对胃癌引发的能量失调是一种有益的适应。胃癌经手术切除医治后,升高的γT3可恢复到正常,故γT3的测定有益于对手术疗效的视察.而T3/γT3值的测定,则可以作为术前预测癌肿是不是有转移的一个参考指标。

2)雌激素升高有些胃腺癌患者血浆中可测及绒毛膜促性腺份子,但大部分无活性,可以无特殊表现。

3)皮质醇增多症偶见于胃癌及其他内脏肿瘤,多发于男性。此综合征可与肿瘤其他症状同时存在,或在肿瘤症状产生以后出现,或在肿瘤诊断之前3~4周出现,对肿瘤实施手术切除或有效医治,都可使皮质醇增多症得到减缓。

4)类癌综合征胃类癌产生不典型类癌综合征,主要引发骨转移。一般认为类癌综合征是肿瘤释放大量的5-羟色胺而至。

(3)神经肌综合征

可致非转移性神经疾病,又称“副肿瘤综合征”。同时有肌肉病变的,称癌性神经肌病。约3%的男性胃癌和13%的女性胃癌患者具有神经肌肉系统异常。常见的临床征是亚急性或慢性多远端感觉运动性神经病。病情轻重不一,此病常出现于癌症之前,偶可自然减缓或复发。手术切除肿瘤对周围神经病变可有医治作用,但用皮质激素医治后可有改良。神经肌病的病发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4)副肾病综合征

是指肿瘤伴随肾脏病变而非肿瘤的肾转移,为肾静脉血栓形成和肾淀粉样变性。胃癌时常常有此综合征。其病理表现为膜性肾小球肾炎,而膜性肾炎都是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在肿瘤切除或医治后症状可消失,复发时蛋白尿又出现。

(5)血液病综合征及心血管表现

1.慢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癌肿病人伴发贫血极其常见,不一定表示有转移。慢性失血或肾伤害都可引发,常常为中等度正色素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很少低于80g/L,多半由于出血、营养缺少可致红细胞生成障碍,红细胞寿命缩短而溶血增多等。

2.胃癌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C的病发机制不一,大多数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的病人有中度DIC。癌症患者的另一个表现是

循环中有坏死的肿瘤细胞,也可能发生DIC。

3.类白血病反应胃癌可伴发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类白血病反应.缘由可能与肿瘤的大量坏死或肿瘤“毒性物资”的释放或恶性病灶转移播散有关。

4.周围静脉血栓形成及静脉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普遍的止血功能异常,10%~30%的病人可并发血栓。主要由于肿瘤组织产生某种促凝物资,加上许多癌伴凝血和溶血纤维蛋白机制的紊乱而至。年龄在40岁以上且伴随贫血者,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切除原发肿瘤后,静脉炎常可控制,但有此病变者,常预后不良。

5.非特异血栓性心内膜炎伴多器官梗塞此症缘由不明,但也认为与血管内凝血和溶血有关,表现为血纤维蛋白在心内膜积贮成疣状血栓,致使冠状动脉或四肢的动脉栓塞和猝死。有人报导消耗性心内膜炎78例中有27例患癌,大多数为胃部腺癌。

复方万年青胶囊主要成分为虎眼万年青、半枝莲、虎杖、郁金、白花蛇舌草、人参、丹参、黄芪、全蝎、蜈蚣,对肺癌、胃癌、肝癌有明显的辅助医治作用.具有解毒化瘀,扶正固本。适用于肺癌、肝癌、胃癌化疗合并用药,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健康









































北京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uihongjidian.com/wazq/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