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甲磺酸阿帕替尼(艾坦)中国上市会报道
在我国各类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位居第2,死亡率位居第3。然而,传统化疗未能完全满足胃癌治疗需要,尤其是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生存获益还不到12个月。在此背景之下,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近年来胃癌研究者们争相探索的热点。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可显著延长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并且耐受性良好。目前,该药的胃癌适应证已正式获批,相信将使更多胃癌患者获益。12月13日,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上市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诸位领导莅临参会,大会在中医院秦叔逵教授、医院沈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徐建明教授、医院李进教授的主持下,广大肿瘤专家和学者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并回顾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发展历程。现将会议主要内容报道如下。抗血管生成治疗发展历程在阿帕替尼中国上市启动仪式后,徐建明教授回顾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发展之路,同与会者分享了医学研究者在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探索之路上的感悟。早在年,人们就发现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生长至关重要。VEGF/VEGFR传导系统是肿瘤血管生成中主要的信号通路。目前已知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有3种,VEGFR2在促血管生成效应中起首要作用,包括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对内皮细胞的趋化作用等。因此针对VEGFR2的靶向药物或可为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但目前这类靶向药物在多个肿瘤领域的探索结果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胃癌领域靶向治疗的探索尽管曲折却成绩斐然。荟萃分析显示,血管生成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胃癌组织VEGF高表达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这一风险在亚裔人群中更为显著。多项研究一致证实了干预VEGFR2信号传导通路在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Ramucirumab的相关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VEGFR2通路的重要性。阿帕替尼作为一种全新小分子VEGFR抑制剂,能高选择性地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其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和肿瘤进展。研究显示,阿帕替尼可安全有效地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进一步统一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明确抗血管治疗的机理和疗程、探索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用以识别获益人群是该领域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强效精准,阿帕替尼临床疗效确切阿帕替尼的成功凝聚了我国医学研究者的心血与付出,也代表了我国已具备了开发创新药物并获得国际认可的能力。从研发到成功上市,阿帕替尼积累了较全面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前研究表明,与同类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比,阿帕替尼对VEGFR2的选择性更高。Ⅰ、Ⅱ临床研究显示,阿帕替尼能有效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控制肿瘤进展,并且安全性良好,其用于晚期胃癌的确切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Ⅲ期临床研究证实。李进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对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Ⅲ期临床研究进行了介绍。该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纳入例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mgqd)或安慰剂治疗,28天为一周期。全分析集(FAS)分析显示,主要终点方面,阿帕替尼组总生存(OS)较安慰剂显著延长1.8个月[6.5个月对4.7个月,P=0.,风险比(HR)=0.],在符合方案集(PPS)分析中,阿帕替尼组患者的OS获益长达7.6个月,较对照组(5.0个月)延长2.6个月,死亡风险降低近40%(P=0.,HR=0.,图1)。至于研究的次要终点,FAS和PPS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分别显著延长0.8个月和0.9个月(图2)(P﹤0.),阿帕替尼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也显著更优,且总体安全性良好。该研究被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选作大会报告,这也是中国创新药研究首次问鼎全球顶级学术会议。阿帕替尼安全性数据解读阿帕替尼的成功上市为我国晚期胃癌化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标准治疗方案。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严谨而慎重的学科,我们在强调治疗疗效的同时还应更加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真菌感染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