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约44.65万,占全球的47%。其发病率在中国恶性肿瘤中排名第2,死亡率排名居第3位。
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人类饮食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下,预计到年,全球癌症新增病例将上升至多万。而亚洲国家的癌症状况不容小觑,将成为增长的焦点,其中,中国沿海城市地区及西北地区胃癌发病率较高。
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的预后仍然很差,中位总生存期不超过一年。由于适合长期三线化疗的患者数量在增长,对于转移性/晚期胃癌的二线及二线后化疗有紧急需求。
抗血管生成治疗已被证实对各种癌症产生抗肿瘤的影响并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度选择性和密集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抑制剂,两项阿帕替尼和雷莫芦单抗在转移性胃癌上的试验结果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些试验结果充分证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转移性/晚期胃癌上发挥着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治疗作用。
雷莫卢单抗是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作用于细胞外VEGFR-2。而阿帕替尼为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胞内VEGFR-2,同时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如c–kit、RET和c-src。因此作用机制上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试验结果的不同转归。
雷莫芦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在晚期胃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上取得了成功,并可与FOLFIRI化疗方案联合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同样的,阿帕替尼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正在被逐步实现,其中有一些正在进行中。
阿帕替尼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已经在转移性/晚期胃癌的一项II期和III期研究中被评估,其IV期研究已经开展,目前正在招募患者。有小分子血管生成药物尼达尼布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成功案例;一系列的临床前研究也表明阿帕替尼联合紫杉烷类、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等药物对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目前,阿帕替尼联合化疗药物的实验性研究和数项由研究者发起的研究正在积极开展中,包括阿帕替尼联合紫杉烷类、替吉奥以及其他应用于晚期胃癌的二线后治疗。
维持治疗,旨在完成一个预定义的诱导化疗周期数后,能够继续延长其临床的有利状态。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增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化疗抵抗,优化化疗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功效,并提升对抗肿瘤的免疫力。两项关于阿帕替尼在胃癌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已经展开,与此同时,阿帕替尼在胃癌辅助治疗的II期探索性研究也在进行中。这些都是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众所周知,亚洲的胃癌患者在其遗传药理学、病因学、流行病学、分子机制和治疗方式是不同于欧洲和美国的,尤其是中国的胃癌患者更为典型。这些明显的影响了患者预后和研究结果。例如雷莫芦单抗在晚期胃癌的研究(RAINBOW研究)中,日本亚组总生存期分析并未获益。因此,在未来胃癌方面的学习和临床研究中,应该白癜风可以医治吗小孩得白癜风好治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uihongjidian.com/watl/watl/1130.html